财新传媒
环科 > 要闻 > 正文

朱有勇回应质疑:“水稻上山”未造田开山

文|财新 黄雨馨,徐迪(实习)
发布于 2023年07月04日 17:02   更新于 2023年07月07日 16:37
朱有勇回应称,“水稻上山”实际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该项目水稻都种在原有耕地上,并未毁林开山造田或整治新地
6月30日,朱有勇在云南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水稻旱种基地察看水稻生长情况。他身后是一片海拔1200多米的山间坝子,种植着滇禾优615。图:财新 黄雨馨

  【财新网】“其实很郁闷,觉得大环境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应该包容创新和尝试。山坡上种水稻,跨度有点大,换位思考,别人不能理解,这很正常。但被这么骂,有伤心和委屈。”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植物病理学家朱有勇近日对财新叹道。

  今年68岁的朱有勇带领着他的团队在云南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示范“水稻上山”,此事经报道后引起了众多争议与质疑。

  不少人担忧,该项目是在“开山造田”“毁林造田”,需投入资金平整土地、筑堤坝、修梯田等。常识中,水稻种植需用大量水资源,在山上种水稻必须建设配套的水利设施。而梯田难以机械化作业,又会增加人工成本。加之“退林还耕”等新闻近期引起舆论的反弹,“水稻上山”项目在此背景下受到了大量批评,有人直斥这是“毁林造田”“破坏生态”等。网上流传的质疑该项目的相关视频、图片中,也不乏出动挖掘机开山、整治梯田,雨后梯田被冲垮,造成水土流失的触目惊心画面。人们担心,若“水稻上山”这类项目在保障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得到大范围推广,会引起一系列劳民伤财、破坏生态的后果。“费人费力,投入大量资金,破坏了生态环境,又有地质风险,而且还要面临无休止的补贴。水稻上山的意义在哪?”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冯禹丁 | 版面编辑:王影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