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2020年7月豫北夏季强降水,2021年洪涝,2022年干旱,2023年河南省又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麦收期“烂场雨”,随着气候变化,近年来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重发。作为中国三大主粮之一小麦的产量第一大省,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河南省的农业气候资源发生了哪些转变?这些改变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影响?在河南农业生产中占比越来越大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风险挑战?近日,财新采访河南省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试点工作负责人、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余卫东。
光照、气温、降水改变对作物影响不一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农业生产和作物布局面临挑战。2023年,中国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部开展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预研究,2024年在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新疆、陕西7个省份启动试点,这是中国政府时隔40年再次启动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参见财新网报道《专家:农业生产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正在加剧》)。河南是此次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试点省份之一。河南省地处黄淮海平原腹地,是中国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第一大省。根据安排,将在河南开展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冬小麦区划。